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分类:   综合科技B类综合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467
  • 国内刊号:  31-1466/U
  • 期刊定价:    ¥480
  • 起订时间:   2024年12月
  • 创刊:   1956
  • 周期:   月刊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发行:   上海
  • 语言:   中文
  • 主编:   郑杭
  • 邮发:   4-338
  • 库存:   200
  • 邮编:   20003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出版地方:上海
        • 快捷分类:交通
        • 国际刊号:1006-2467
        • 国内刊号:31-1466/U
        • 邮发代号:4-338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简介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月刊)创刊于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CN刊号为:31-1466/U,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主要刊载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机械、能源、材料、电气、电子、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管理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工程力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杂志文章特色

      • 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文稿撰写要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书写规范。论著7000字以内(含图、表),短篇论著、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4000字以内,病例报告3000字以内,外文字符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符号应正确运用。

        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文题应简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不使用非公知缩略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6个汉字,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作者单位应写全称(中英文),并注明城市及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二个或二个以上,在每一位作者的右上角标注序号,单位名称标注相同的序号。

        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文章均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除综述和病例报告外,中文摘要采用结构式(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英文摘要须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英文摘要一律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4、关键词(3~8个)选词应规范,应尽量从主题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果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选用,中英文关键词应对应。

        5、正文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病例报告分为“临床资料”和“讨论”二个部分。文章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以“1,2,3…”排序,二级标题以“1.1,1.2…;1,2…”排序,三级标题以“1.1.1,1.1.2…;1.1,1.2…”排序,引言不排序。方法部分已有文献记载的,引用文献即可;若对文献记载的方法进行改进或有创新应详细说明。结果可用文字、图或表格形式表达,但三者内容不宜重复。英文缩略词应先出现中英文全称后方能直接运用。量和单位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

        6、文中图表以先见文字后见图表为原则,图题、表题需中英文对照(一般不超过15字)。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图表直接置于正文中,图表中内容及注释用中文表示。照片须另附文件(TIF格式),组织学照片需注明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

        7、首页地脚线下注明论文的基金项目及其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职称、学位及是否为研究生导师,并提供电子信箱;如有通讯作者,请注明姓名和电子信箱。

        8、按国家标准规定书写统计学符号。

        9、参考文献应是文中直接引用的公开出版物,其中80%以上应为近5年出版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并在正文相应处右上角标注,温哥华格式书写。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栏目设置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机械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制导、导航与控制,制导、导航与控制专栏,航空航天,环境科学,数理科学,能源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创新设计,设计科学专栏,物质科学,人工智能,专家论坛,宇宙与地球科学,化学科学,化学化工,特邀专栏,海洋科学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核电标准是推动核电发展的有力工具,文中介绍了我国当前核行业及核仪器仪表相关的标准化组织,总结分析了相关的标准现状,并给出了安全重要仪表和控制系统专业领域的标准需求,最终根据我国核电标准状况提出了核电发展的标准化工作和安全标准制定的建议.

      作者:付陟玮,毛欢,田宇,高思旖,宋大虎

      摘要:海上型浮动核电站是目前核电发展的新方向之一,由于部署于海洋环境,因此其数字化仪控系统(DCS)机柜需要满足冲击载荷的要求.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抗冲击技术,结合DCS机柜的应用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海洋环境的带有隔冲装置的抗冲击机柜分析方法.通过模态分析有效避免共振的发生;通过瞬态时程分析迭代方法解决含有钢丝绳减振器的隔冲机柜抗冲击分析问题,有效地控制加速度响应以及机柜应力峰值.经过冲击试验验证,机柜满足抗冲击要求,验证抗冲击设计的有效性;通过试验采集数据与仿真分析数据的对比,验证抗冲击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基于有限元的抗冲击分析技术研究为自主化安全级DCS和睦系统在海上型浮动核电站的应用提供了保障,该技术可在有抗冲击需要的核电DCS开发过程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兆峰,陈卫,姜智锐,侯风英

      摘要: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Digital Control System, DCS)优先级逻辑模块是核反应堆仪控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针对不同的DCS控制命令进行优先级判断,然后驱动专设安全设施及支持系统的泵、阀等相关设备.文中对国内3种优先级逻辑模块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不同优先级逻辑模块的实现方式与功能,对比其特点与优势.结果表明NASPIC的ACM模块在防止软件共因故障方面表现更为优异.这种纯硬件结构不仅能降低模块响应的时间,还能有效地避免软件共因故障,但这也导致了其能够实现的功能相对有限.Firmsys平台CIM的功能更为复杂.CIM中既含有MCU又含有CPLD,能够对设备实现分类化、精细化控制.NASPIC的PLM是完全基于CPLD建立起来的,PLM可以实现的功能相对丰富,为了避免软件共因故障,PLM中没有设计微处理器结构.目前,国内外基于自身理念设计的不同优先级逻辑模块的相关文献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与参考价值.

      作者:杨宗昊,马权,黄伟杰,肖鹏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遍使用,数字化控制系统(DCS)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核电厂的反应堆保护系统,随之而来的是对数字化系统中软件共因故障的关注.纵深防御和多样性策略设计成为解决共因故障的有效措施.为保证核电厂仪控系统4个纵深防御层次的有效性,减少共因故障的发生,以核电厂仪控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准则纵深防御和多样性准则为出发点,基于一个安全动作指令完整的信号路径,从纵深防御和多样性的角度分别对信号调理及隔离分配,采集、处理和输出以及驱动信号的优先级处理3个组成部分提出具体的设计需求,指导安全级DCS系统的研发工作,确保开发出的产品能满足核电厂实际应用的特殊需求,从而为核电厂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肖鹏,周继翔,刘宏春,刘明明,彭浩

      摘要:根据HAD102/16对核电厂计算机系统的要求,工厂测试是安全级数字化控制系统(DCS)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验证和确认环节,也是保障核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因此,对于安全级DCS的工厂测试,需要不断规范流程、完善体系、提高技术水平,使之更加合理有效.文中基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龙鳞系统(Nuclear Advanced Safety Platform of Instrument and Control, NASPIC)平台搭建的1∶1华龙一号工程样机的工厂测试,对安全级DCS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测试流程、测试设计、测试方法、测试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证明该测试体系可以促使安全级DCS系统工厂测试有效地开展,从而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

      作者:陈钊,陈阳,贺先建,王小雨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